如果一个陌生人向你借钱,你借还是不借?6月14日,市民徐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了她带女儿去博爱医院看病时的尴尬经历:因急着出门,钱包、社保卡、银行卡等都忘带,她迫不得已向陌生人借钱,然后再用微信即时还给人家,结果求助了3个人,只有一个人愿意借给她。市民徐女士的遭遇,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:如今人与人之间信任到底还有几分?(6月16日《中山日报》)
仅仅通过向陌生人借钱、借手机等类似所谓的亲身经历和测试,就简单地评判人与人之间存在“信任危机”。在笔者看来,这样的认识,不但有些武断。换句话来说,人与人之间“信任”关系的建立,是需要靠耐心培育,而非靠一次次草率的测试得来。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很多人往往以自己一两次向陌生人借钱、借手机等所谓的亲身经历和测试,就妄加评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,却很少反思自己在“信任关系”建立过程中,所应承担的重要角色和责任。正所谓,君子信而后取信于人,未信则以为攘己也。 如果自己在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——就是一个缺信、失信者,那么,自己又有什么资格,要求他人将“信任感”交给自己呢?
消除人与人之间的“信任危机”,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主角,从自身做起——“立信于己”才能“取信于人”,而不是“置身事外”,进而作为旁观者戴着有色眼镜,让他人成为自己检验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危机的道具。正如新闻中,所提到的那位向陌生人借钱的徐女士,她在检验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危机的过程中,不仅是“旁观者”,更是“参与者”,并以自己,言必行,行必果的实际行动,践行了“借钱必还”的承诺。实际上,这也是以身作则,对消除信任危机,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,进行的有效互动。
说到底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建立,不仅只盯他人,更要反省、关注自身。如果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,都能坚守诚信,不仅能够做到“乐于助人”,更能做到“知恩必报”。那么,这就是培育良好人际关系和信任关系最好基础和土壤。而如果人人都只紧盯他人是否诚信,是否值得信任,却很少关注自身是否真正“一点一滴”践行了“立信于己”,互信就无从谈起。一言以蔽之,“信任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“精心培育”,而非对他人“千般测试”。(赵志轩)